博士生導師
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
單世聯,中共黨員,意昂体育3平台特聘教授♕,文化產業與管理系主任
研究方向為: 文化理論、文化思想史與文化產業。
著作《被解釋的傳統——中國近代思想史略論》(合著)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之“哲學二等獎”;《中國現代性與德意誌文化》分別獲教育部第六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之“哲學二等獎”🚴🏽♀️;《黑暗時刻:希特勒、大屠殺與納粹文化》(上、下)獲“上海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4—2015)”著作類(哲學)二等獎;《文化大轉型😗:批判與解釋——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研究》(上、中👩🏿🏫、下卷)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6—2017)”著作類(哲學)二等獎。
1👩🏼⚖️、上海市育才獎
2、中國文化產業20業學術貢獻獎
1.《<紅樓夢>的文化分析》,意昂体育3平台出版社2018年12月
2.《西方文化產業理論》(上、中🔢、下卷)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7月
3.《知識人的關懷與壓力》,商務印書館2016年3月
4.《文化不是任性——價值觀、多樣性與中國經驗》,新星出版社2015 年9 月
5.《黑暗時刻:希特勒、大屠殺與納粹文化研究》(上💇🏽♀️、下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6.《一個人的戰鬥》,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
7.《論文化觀念與文化和生產》,新星出版社2014 年2 月
8.《中國現代性與德意誌文化》(上🧖🏽、中、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9.《遼遠的迷魅🤾🏼:關於中德文化交流的讀書筆記》,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10.《因為現狀可以改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11.《現代性與文化工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年1 月
12.《西方美學初步》✍️,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13.《嶺外風鈴》,廣州出版社1998 年12月
14.《遲到的光》,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年9 月
15.《反抗現代性:從德國到中國》,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16.《現代儀式》🕡,廣東旅遊出版社1995年1月
17.《尋找反面》👨🏻🦽,遠東出版社1998年5月
18.《被解釋的傳統:近代中國思想史略論》(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年4 月初版👩🏼🔧,1998 年5 月再版
19.《法蘭克福學派史》(譯著,原著Martin Jay),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 年5月初版🤬,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年8 月再版
20.《人與夢🧑🏼🎓➕:紅樓夢的現代解釋》🧕🏿,廣東旅遊出版社1995年1月。
21.《走向思維的故鄉》,海天出版社1993年10月
22.《中國美育史導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1.文化藝術產品社會效益的構成(載《深圳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創刊號)
2.文化、技術與正在到來的“非人”(載《南方論叢》2017年第3期)
3.論文化理論中的資本主義批判 (載《探求》)2017年第3期)
4.文化工業的概念化和問題化(載《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20卷第1期)
5.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理論研究(載《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
6.文化效益沖突的意義及效果——兼論文化價值與文化效益的關系(載《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7第3期)
7.西方文化理論的三種類型(載《天津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
8.論文化產業的標準化問題——以法國思想家莫蘭為中心的討論 《廣東社會科學》(CSSCI)》2016年第4期
9.對進化論的反思——梁啟超晚年的文化觀念 《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 《新華文摘》第18期摘編
10.萊奇🛀🏽:納粹的“美麗與恐怖” 廣州🩲:《同舟共進》》2016年第7期
11.政府資助藝術:支持與反對 載《上海財經大學學報》(CSSCI)》2016年第1期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庫《文化創意產業》2016年第3期轉載
12.作為文化的反猶主義與大屠殺 《中國圖書評論》》2016年第3期
13.納粹大屠殺與西方文明的除魅 《文學評論》(A類)》2016年第1期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6年第5期轉載
14.革命與愛情——從黃慕蘭說起 廣州🙌🏿:《同舟共進》》2016年第1期
15.奧斯維辛之後的詩 《文藝研究》(B類)2015年第7期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庫《文藝理論》2015年第10期
16.文化與政治的古典傳統與當代論述 《中國文化產業評論》(CSSCI)第2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17.知識人永遠的關懷與壓力 《上海文化》2015年12月號
18.文化🤶🏼、國家與政治:一個理論傳統的簡述 許章潤主編《重思國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19.論韋伯的文化理論《同濟大學學報》(CSSCI)2015年第1期
20.兩封信的波瀾 廣州👩🏽🦱:《同舟共進》2015年第2期
21.“軟實力”論述中的流行文化(載《上海財經大學學報》(CSSCI)2014年第6期 )
22.民國人物的新與舊(載《同舟共進》 2014年第10期 )
23.陸定一:往事泣鬼神(載《同舟共進》 2014年第7期 )
24.全球化VS文化帝國主義(《中國文化產業評論》(CSSCI)第20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7月 )
25.文化多樣性的中國話語 (《天津社會科學》(CSSCI) 2014年第4期 )
26.文化產業與文化軟實力的復雜關系(《澳門理工學報》 2014年第3期 )
27.文化多樣性的意義結構( 載《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4年4月8日 )
28.賀麟文化身份的再認識(《廣東社會科學》(CSSCI) 2013年第4期 )
29.現代思想脈落中的紅學(《文化戰略與管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9月 )
30.古史新義與革命邏輯(《文化戰略與管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9月 )
31.文化產業的社會境況(《文化戰略與管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9月 )
32.中國文化產業政策面臨的挑戰 載《文匯報》 2013年11月4日 )
33.作為文明轉型標誌的文化創意產業(載《中國文化產業評論》(CSSCI)第1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6月 )
34.禮教其外 軍事其內——蔣介石與中國法西斯主義思潮 ( 載《南方都市報》 2013年4月17日 )
35.中國文化產業➔:觀察與評論( 載《文匯報》“文匯學人” 2013年4月8日 )
36.“盡在煙雲變幻奇”——讀曾誌《一個革命的幸存者》(梁由之主編:《夢想與路徑🫸🏽:1911-2011百年文萃》,商務印書館 2012年10月 )
37.梁啟超與德國國家主義(《公共論叢》第8輯《社會理論的兩種傳統》上海:三聯書店 2012年7月 )
38.從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討論文化產業的若幹議題(《中國文化產業評論》(CSSCI)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6卷2012年9月 )
39.技術與文化產業的興起(《中國文化產業評論》(CSSCI)第1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5月 )
40.在批判理論與意識形態之間——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邏輯(《意昂体育3平台學報》(CSSCI) 2012年第1期 )
41.論韋伯的文化理論(《同濟大學學報》 2011年第1期 )
42.我國演藝產業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文化部文化產業司編:《國家文化產業課題研究報告》雲南大學出版社 2011年 )
43.“文明”與“武明”之辯證𓀒:康有為“物質救國論”的意義( 廣州🫒:《學術研究》(CSSCI) 2011年第10期 )
44.“水晶宮”與現代文化的分裂(北京🏂:《外國文學評論》(權威期刊) 2011年第2期 )
45.進步論與多元論——章太炎的文化思想 ( 《意昂体育3平台學報》(CSSCI) 2011年第2期 )
46.韋伯與大國崛起( 《上海文化》 2011年第1期 )
47.文化體製改革下的廣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 《中國文化創新報告2010》中國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編 2010年 )
48.毛澤東的三個生日( 廣州📂:《南方都市報》 2010年2月2日B14—B15版、2月4日B14—B15版、2月5日B15版 )
49.以德為師👉🏿:張君勱早期的一個觀點(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CSSCI) 2010年第1期 )
50.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關於“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的一點思考 ( 昆明:《學術探索》(CSSCI) 2009年第5期 )
51.形左實右的1960年代🦹🏽♀️? ( 上海:《上海文化》 2009年第5期 )
52.1941年的秋夜🥇:海森伯與玻爾 ( 廣州👨🏿🚀:《廣東藝術》 2009年第2期 )
53.文化產業與中國現代性 ( 《中國文化產業評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第9卷 )
54.回到啟蒙:李慎之思想的歷史脈落 ( 香港:《二十一世紀》 2009年2月號 )
55.明代皇權對海外貿易的桎梏 ( 廣州:《開放時代》 2008年第6期 )
56.在和平競爭中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 ( 北京:《哲學研究》 2008年第5期 )
57.尼采的“超人”與中國反現代性思想(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 2008年第5期 )
58.安源三人行:一幅油畫與一段歷史 ( 廣州🐘🪜:《同舟共進》 2008年第5期 )
59.裏芬斯塔爾提出的難題 ( 廣州🚣♀️:《廣東藝術》 2008年第1期 )
60.一個人的戰鬥——讀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北京:《農業考古》 2008年第1期 )
61.共和國六十年:走自己的路 ( 廣州☂️:《開放時代》 2008年第1期 )
62.純粹的藝術與不純粹的世界 ( 廣州:《廣東藝術》 2007年第6期 )
63.文化解釋的洞見與盲點 ( 深圳:《鵬華》 2007年第6期 )
64.試上高峰窺皓月 可憐身是眼中人——對王國維與叔本華思想關系的全面考察 (邴正、邵漢明主編🔦🐰:《為學與為道——中國學人的學術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
65.在文化實驗與政治工具之間 ( 南京🧑🏽🍼🚔:《評論》 2007年第1🧓🏿、2期 )
66.關於“藝術的社會學轉向” ( 廣州🙌:《粵海風》 2006年第5期 )
67.西方文化產業理論述要 ( 上海:《中國文化產業評論》 2006年第4卷 )
68.拒絕普遍的悲劇 ( 北京:《文藝研究》 2006年第5期 )
69.文化、政治與文化政治 (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 2006年第3期 )
70.革命文藝:在文化實驗與政治工具之間 ( 南京🫱🏿:《評論》 2006年第1💍、2卷 )
71.作為文化變遷標尺的後現代 (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 2005年第5期 )
72.記憶的力量( 北京:《紅樓夢學刊》 2005年第4期 )
73.一個人的戰鬥( 香港🫅🏻🍄:《二十一世紀》 2005年5期 )
74.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多樣性 (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 2005年2期 )
75.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 謝立中、阮新邦主編:《現代性、後現代性社會理論:詮釋與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 )
76.“西方的沒落”與中國的希望(《德意誌思想評論》第二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5年 )
77.鄧小平與中國的20世紀 ( 上海💺:《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04年第10期 )
78.1956年與毛澤東的文化思想結構 ( 北京:《博覽群書》 2004年第6期 )
79.韋伯命題與中國現代性( 廣州🤏🏼:《開放時代》 2004年第1期 )
80.當代文化建設的主題與小康時代的價值觀(廣州:《廣東文藝界》 2004年第1期 )
81.產業化時代的文化多樣性(《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
82.德國學術在現代中國的影響(《2003年最佳講座》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3年 )
83.1949年以後的朱光潛:從自由主義到馬克思主義 ( 日本成蹊大學石剛教授主編:《現代中國的製度與文化》 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年 )
84.胡適的盲視 ( 北京:《東方》 2003年第12期 )
85.地獄之門的勇氣一一三部有關納粹的作品讀後( 北京:《東方》 2003年第9期 )
86.學術與政治之間:賀麟的經驗 ( 北京:《東方》 2003年第9期 )
87.夏濟安日記中的黑暗面 ( 廣州:《東方文化》 2003年第4期 )
88.尼采與朱光潛文藝思想 (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 2003年第4期 )
89.告別“偉大而殘酷”的工業文明——“非典”過後的文化反思 ( 廣州:《廣東文藝界》 2003年第3期 )
90.城市化與城市文化 ( 廣州💁♂️🙇🏽:《廣東文藝界》 2003年第1期 )
91.尋找文化產業的中國論說 ( 廣州:《粵海風》 2003年第1期 )
92.梁啟超與德國國家主義 ( 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思想史上的個人👲🏿🐻、社會與國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2003年 )
93.當代西方文化研究的四個關鍵詞 ( 《廣東省社會科意昂3藍皮書系列·社會與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3年 )
94.韋伯命題與中國現代化 ( 《廣東省社會科意昂3藍皮書系列·現代化發展報告》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2003年 )
95.王國維與現代知識問題( 陳少明主編:《現代性與傳統學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3年 )
96.哈貝馬斯現代性理論述論 ( 包亞明主編🈺:《都市與文化》第二輯《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
97.在兼容中建設先進文化 (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增刊 2002年 )
98.康德美學在現代中國 ( 國際美學學會與中國社會科意昂3聯合主辦之“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2002年10月18一20日) )
99.在故事中掌握自己的時代 ( 廣州⚆:《南方周末》 2002年11月7日 )
100.西方美學史上對藝術的三次攻擊(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2002年第5期 )
101.哲人愛國之辯證🤶:不應遺漏的與應當引申的 ( 廣州:《東方文化》 第4期 )
102.上下無門🏌️♀️:汪康年的困境 ( 香港:《二十一世紀》 2002年第4期 )
103.珠三角城市文化初探望 ( 順德:《現代化之聲》 2002年第3期 )
104.王國維的矛盾與現代性的分裂 ( 哈佛燕京學社與中山大學哲學系主辦“知識傳統與現代性國際學術討論”論文澳門💣:《美術館》第2、3期 (2002年12月) )
105.尋找文化產業的中國論說( 《新世紀文化產業發展》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2年 )
106.工業文明必須轉向( 載《廣東現代化藍皮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2年 )
107.為詩一辨 ( 載華海:《一個人走》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2002年 )
108.美學(中國社會科意昂3哲學研究所編:《2002年中國哲學年鑒》哲學研究雜誌社 2002年 )
109.中外文化產業的歷史與現狀( 謝名家等著:《文化產業的時代審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年 )
110.49年後的朱光潛:從自由主義到馬克思主義 ( 哈佛燕京學社與中山大學哲學系主辦“何謂經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2001年12月 )
111.詩人的戲劇性( 廣州:《南方周末》 2001年12月20日 )
112.地獄之門的勇氣一一三部有關納粹的作品讀後( 廣州:《南方周末》 2001年9月13日 )
113.西方美學與我們:鮑桑葵〈美學史〉中譯本序( 北京:《博覽群書》 2001年第7期 )
114.描繪那令人向往的時代 ( 廣州👆🏻:《花城》 2001年第2期 )
115.回到這個人🧑🦼:歌德與中國 ( 廣州⚂:《作品》 2001年第1期 )
116.從現代化到全球化 ( 廣州:《粵港信息日報》 2001年1月1日 )
117.奧茲威辛之後的寫作 ( 廣州:《南方周末》 2000年8月31日 )
118.枉拋心力作英雄 ( 廣州:《同舟共進》 2000年第6期 )
119.從“小四清”到“文革” ( 廣州:《開放時代》 2000年第5期 )
120.指揮貝多芬的權利 ( 北京🕵🏿♂️:《中國文學》 2000年第1期 )
121.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從瞿秋白到毛澤東(汝信主編:《美學的歷史🏇🏿:20世紀美學學術進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 )
122.他從那裏來💞:從一本劇作看新時期文藝的文革起源( 北京🧔🏻♀️:《中國戲劇》 1999年第12期 )
123.紳士國的文化批判 廣州:《花城》1999年6期 ( 廣州🤙:《花城》 1999年6期 )
124.革命成功之後 ( 長沙:《書屋》 1999年第3期 )
125.電視劇如何表現人文精神 ( 廣州:《南方電視學刊》 1999年第1期 )
126.當代啟蒙及其面臨的問題 ( 鄭州🤷🏻♀️🍺:《東方藝術》 1999年第1期 )
127.反藝術的美學 ( 南京♎️:《評論》 1999年第2輯 )
128.朱光潛美學的德國背景 ( 北京:《學術思想評論》 1999年第4輯 )
129.本雅明美學的關鍵概念 ( 北京:《外國美學》 1999年第17輯 )
130.10年心路⛵️:走向批判理論 ( 萌萌編🥺:《獨白》第1卷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8年 )
131.散文時代的文化批評 ( 北京:《博覽群書》 1998年第12期 )
132.荒蕪現代性:海德格爾與納粹的遭遇 ( 廣州:《開放時代》 1998年第5、6期 )
133.歷史的記錄與革命的反思 ( 長沙:《書屋》 1998年第5期 )
134.為了更大的輝煌:廣東電視劇的一些不足與局限( 廣州:《嶺南文化時報》 8月20日 )
135.革命的海燕在風暴猛烈時 ( 廣州:《嶺南文化時報》 1998年3月 )
136.告別黑格爾💋:從張中曉▪️、王元化、李澤厚到顧準( 太原:《黃河》 1998年第4期 )
137.哈貝馬斯的現代性概念 ( 廣州:《粵海風》 1998年第3期 )
138.中國戲劇美學的復活與重建( 南京:《藝術百家》廣州:《廣東社會科學》廣州🧕🏻:《廣東藝術》 1998年第3期;1998年第5期;1998年第4期 )
139.將軍並非是武夫 ( 廣州:《作品》 1998年第3期 )
140.卡無丁峽谷與當代中國( 廣州👩🦼➡️:《粵海風》 1998年第1、2期 )
141.盛名之下👩🏼🍳:廣東電視劇的一些不足與局限( 廣州:《南方電視學刊》 1998年第1期 )
142.奧茲威辛的追問:從傳統向現代轉進中的德國悲劇(北京👋🏽:《學人》 1998年第13輯 )
143.青年毛澤東與德國文化(北京🧚:《學術思想評論》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8年第3輯, )
144.南國的美學老人一一記馬采( 馬采:《藝術學與藝術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7年 )
145.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批判(廣州:《開放時代》 1997年第6期 )
146.經濟發展與農村社會組織關系的變遷 ( 廣州:《開放時代》 1997年第7期 )
147.指揮貝多芬的權利 ( 海口:《天涯》 1997年第5期 )
148.只有一個毛澤東 ( 長沙:《書屋》 1997年第5期 )
149.國際共運史上的鄧小平時代( 廣州:《羊城晚報·新聞周刊》 1997年2月20日 )
150.如何理解本雅明 ( 廣州:《廣州文藝》 1996年第12期 )
151.看說聽寫 (廣州🏏:《嶺南文化時報》 1996年11月28日 )
152.也要來硬的(廣州:《嶺南文化時報》 1996年11月8日 )
153.我們無權對啟蒙說三道四 ( 廣州:《當代文壇報》 1996年第5期 )
154.作為批判理論家的魯迅 ( 廣州:《南方都市報》 1996年10月8日 )
155.紅樓夢與中國悲劇的誕生 ( 珠海:《珠海潮》 1996年第2期 )
156.現代精神💌:從肯定到否定 ( 廣州:《作品》 1996年第1期 )
157.人文精神的兩種形態 ( 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 )
158.梨園依舊風光好 ( 成都:《當代戲劇》 1995年第4期
159.市井休怨平庸 理想仍須高歌 ( 上海:《上海文化》 1995年第1期 )
160.一位不應忘卻的學者 ( 廣州:《嶺南文化時報》 1994年11月18日 )
161.爭取做一個自覺的精神境界的英才 ( 廣州:《現代與傳統》 1994年第5輯 )
162.現代新儒家與德國理想主義 ( 長春:《社會科學戰線》 1994年第5期 )
163.永恒的流放 ( 廣州😝:《當代文壇報》 1994年第5期 )
164.王國維之死與叔本華哲學 ( 桂林:《社會科學家》 1994年第3期 )
165.烽火連三月 鋒社戲三年 ( 廣州:《現代與傳統》 1994年第3輯 )
166.藝術:作為政治革命的可能替代 ( 北京🚠:《外國美學》 1994年第10輯 )
167.對王國維與叔本華思想關系的全面考察 ( 長春☪️:《社會科學戰線》 1993年第2期 )
168.理想的凱旋與盲點 ( 廣州:《廣東藝術》 1993年創刊號 )
169.都市文化的反諷 ( 廣州🕹:《現代與傳統》 1993年創刊號 )
170.大於邏輯的精神現象 ( 北京🫱:《學人》 1993年第4輯 )
171.叛逆的愛情:《紅樓夢》與《呼嘯山莊》之比較 (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 1992年第1期 )
172.杜麗娘的浪漫與林黛玉的感傷 ( 香港:《潮流月刊》 1991年第5期 )
173.信任的危機與情感的力量 ( 廣州:《開放時代》 1991年第3期 )
174.魏晉風流與紅樓夢憶 ( 蘭州:《西北師院學報》 1991年第2期 )
175.山歌沉郁:羅銳曾劇作漫評 ( 廣州:《自由評論》 1991年第1期 )
176.情之所鐘 正在此輩 (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 1990年第4期 )
177.理想的沖突:在崩潰面前 ( 北京:《紅樓夢學刊》 1990年第1期 )
178.知在紅樓第幾層 ( 武漢:《江漢論壇》 1989年第12期 )
179.在一部小說面前🧤:王國維、蔡元培👱🏼♀️、毛澤東 ( 長春:《社會科學戰線》 1989年第3期 )
180.五四 新儒學 人的現代化 ( 廣州:《學術研究》 1989年第3期 )
181.叔本華美學的悲觀主義 ( 北京:《外國美學》 1989年第5輯 )
182.徘徊在規範之外 ( 北京:《紅樓夢學刊》 1988年第2期 )
183.自然:作為劉勰文學思想的核心 ( 蘭州:《西北師範意昂3學報》 1988年第1期 )
184.身前身後事難尋 ( 北京💆🏻:《文藝報》 1987年11月7日 )
185.現代美學問題三議 ( 韶關:《韶關大學學報》 1987年第3期 )
186.鐘嶸“托詩以怨”說漫評 ( 蘭州:《西北師範意昂3學報》 1986年第4期 )
187.叔本華美學中的理念 ( 太原:《晉陽學刊》 1985年第4期 )
1.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發展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0.5-2013.9)
2.文化產業社會效益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4.6.15-2015.12.30)
3.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與加強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4.7.14-2015.12.30)
4.我國演藝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 (文化部2010年重點課題2010.4-2010.12)
5.關於加快發展演藝產業的指導意見建議稿 (文化部一般課題2010.9-2010.12)
《西方近現代文化思潮》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原著選讀》
《西方文化理論文獻閱讀》
《中國現代文化思想》
《中國當代文化》
《文化研究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