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耘耕,長聘教軌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招生請聯系工作郵箱)。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博士,南京大學法學碩士,新聞學學士,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美文化研究證書,耶魯大學醫意昂3訪問學者🧘。曾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意昂3經濟新聞系講師及碩士生導師。
研究興趣集中於(精神)健康傳播👰♀️、數字與數據治理以及數字文化研究👩🏽🍼。曾參與(副)主編《西方傳播學術史手冊》👩🏿🎨。以一作或通訊作者身份在Social Media + Society, Health Communic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以及《新聞記者》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並在國際傳播學會年會(ICA)、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年會(AEJMC)、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學會年會(IAMCR)、中國青年傳播學者論壇及中國新聞史學會年會等國內外學術會議宣讀論文二十余篇✢。詳細論文發表情況見論文作品頁面或訪問👨🔧: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Yungeng-Li/research
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以及上海社科規劃青年課題等。曾獲中國新聞史學會第七屆新聞傳播學學會獎(方漢奇獎),中國新聞史學會傳播思想史研究委員會最佳論文獎👋🏽、長三角青年傳播學者論壇優秀論文獎以及《新聞記者》雜誌優秀審稿人🙏。
第八屆長三角青年傳播學者論壇最佳論文獎 2021
第七屆中國新聞史學會學會獎(方漢奇獎)(三等)2021
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思想史研究委員會最佳論文獎(2019-2020)2020
《新聞記者》雜誌2020年度優秀審稿人 2020
香港政府博士獎學金計劃 (HKPFS) 2013-2016
2015-2016香港中文大學全球卓越研究獎學金 2016
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研究獎學金 2012
南京大學學術創新獎學金 2009
胡翼青💇🏽🥒,楊馨,李耘耕(副主編)編(2023)《西方傳播學術史手冊》(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翼青📥,吳越,李耘耕(副主編)編(2015)《西方傳播學術史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文作品 (* denotes corresponding author)
論文
Li, Y., & He, Q. (2023). Techno-biopolitics under a tentative “state of exception”: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the digital governance of inbound travel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 press), 1–20.
He, Q., & Li, Y.* (2023). Civic Engagement Intention and the Data-Driven Fan Community: Investigating the Motivation Behind Chinese Fans’ Online Data-Making Behavior From a Collective Action Perspective. Social Media + Society, 9(1), 205630512211504.
Meng, X., & Li, Y.* (2022). Technology-enabled subcultures among Chinese youths: smartphone addiction, virtual social capital, and ACGN addi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1-18. (SSCI)
Meng, X., & Li, Y.*(2021). Par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News Consumption and Hierarchical Political Trust in China. Journalism Practice, 1–20. (SSCI)
Li, Y., & He, Q. (2021). Is Mental Illness like Any Other Medical Illness? Causal Attributions, Supportive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al Withdrawal Inclination of People with Chronic Mental Illnesses in China. Health Communication, 36(14), 1949–1960. (SSCI)
Li, Y., & He, Q. (2018). The metamorphosis of medical discourse and embedded cultural rationality: a content analysis of health reporting for neurasthenia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in China.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2), 170–184. (SSCI)
Li, Y. (2016). From “whom to blame” to “nothing to fear”: documentary narratives, voices, and “dependent destigmatization” of severe mental patients (SMPs) in Hong Kong.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9(4), 403–421. (SSCI)
李耘耕,孟筱筱(2023)。《平臺使用、汙名與認同 : 平臺化二次元沉迷機製研究》,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3年第4期, 第126-134頁。(CSSCI)
李耘耕,孟筱筱 (2022)。《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流動、健康碼及“治理型隱私”的實踐邏輯》🌹,《中國網絡傳播研究》, 2022年第22輯, 第40–61頁(CSSCI集刊)(《人大復印資料》(新聞傳播)2022第8全文轉載)
李耘耕 (2022)👏。《二次元異托邦:B站“拜年祭”融合文化實踐研究》,《新聞記者》, 2022年第2期, 第83–96頁(CSSCI)。
孟筱筱,李耘耕 (2022)。《 “新媒體”何以裝“舊文化”?——“上海非遺青年”的媒介策展實踐研究.》, 《當代青年研究》, 2022年第5期, 第32–41頁(CSSCI擴展版)。
李耘耕(2020)。《空間轉譯:作為“媒介”的惠愛醫院(1898-1935)》💩🧡,《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年第12期,第78-98頁(CSSCI)(獲中國新聞史學會第七屆新聞傳播學學會獎)𓀎。
李耘耕(2019)。《從列斐伏爾到位置媒介的興起😸:一種空間媒介觀的理論譜系》,《國際新聞界》2019年第11期🧑🏽✈️,第6-23頁(CSSCI)(《人大復印資料》(新聞傳播)2020年第2期全文轉載;獲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思想史研究委員會最佳論文獎(2019-2020))。
李耘耕,朱煥雅(2019)🫧。《朋友圈緣何而發:社會心理視閾下大學生微信自我呈現策略及影響因素研究》🏑𓀇。《新聞記者》2019年第5期🥎,頁25-35(CSSCI)🚾。
李耘耕(2019)。《傳播“健康”:民族主義🚪、科學現代性與近代中國“健康”話語的建構與傳播——一項基於<中華健康雜誌>(1939-1949)的考察》,《新聞大學》2019年第2期🐕,第43-63頁(CSSCI)。
李耘耕(2018)👨🏼🎤。《從規訓到流動✬:數字媒介網絡的權力實踐模式轉變》👨🏽🎤,《學術研究》2018年第3期💂♀️,第59-66頁(CSSCI)🪟🧖🏿♂️。
李耘耕,王佳逸(2017)。《誰在使用網絡另類媒體?一項基於另類媒體使用之文化向度的考察》,《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2期,第90-112頁(CSSCI)👉🏻。
李耘耕(2016)。《從“批判話語分析(CDA)”到“傳播民族誌”(EoC):話語、傳播實踐與“鐘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暨南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9期✬,第100-110頁 (CSSCI)。
李耘耕,胡翼青(2012)。《批判理論與傳播學話語的嬗變》🤽🏼🍫,《中國傳媒報告》⛏,2012年第2期,第1-10頁⚠️。
杜駿飛,李耘耕等(2009)🌕。《網絡遊戲中的傳統與現代-<仙劍奇俠傳>的文化解讀》,《新聞大學》2009年第3期👨👨👧👦,頁124-132(CSSCI)👨🏼🏫。
其他發表
李耘耕,《大故事與舊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社會科學報》,2023年6月8日,第六版。
托馬斯.漢尼馳,李立峯(2017)。《新聞業🚶♀️、新聞記者與全球比較研究》,李耘耕譯🧙🏼♂️,《傳播與社會學刊》2017年第39期(總)😒,第1-7頁(TSSCI)🫴🏻。
主持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現代中國精神疾病與健康話語的建構與傳播”(項目批準號🐘:20FXWB006)(在研)
主持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社交媒介語境下精神疾病汙名化話語的網絡傳播與幹預機製研究”(項目號:19YJC860023)(在研)
主持2018年度上海市社科規劃青年課題“上海青少年‘二次元’網絡亞文化傳播與引導機製研究”(項目號:2018EXW004)(已結項:良好)
Health Communication (MPhil and PhD in New Media Studies)
《傳播學導論》(文科大平臺課)
《學術寫作》(體育傳播專業本科生)
《傳播學研究方法》(新聞傳播學本科專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