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現代化呼喚新聞媒介深入改革
新聞媒介推動、促進社會的現代化;反過來,社會的現代化又引領新聞媒介的現代化。當今中國的現代化正呼喚新聞媒介深入改革和發展。
現代化進程催生新聞媒介
甲午戰爭的慘敗,使康有為、梁啟超等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各方面製度的落後是關鍵原因。於是他們辦報館、建會黨🧏、推動變法。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
戊戌變法失敗後🚣🏼♂️🤘🏽,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進行更為徹底的變革——推翻封建帝製🫁,建立民主共和國。於是辦《中國日報》📺🤵🏽♀️、《民報》🙃、《大江報》等等,出現了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
辛亥革命後🧑🧒,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知識分子看到思想文化的落後才是根本問題。於是辦《新青年》🤵🏽♀️、《每日周刊》、《湘江評論》等▶️,倡導民主與科學👻,掀起新文化運動🐯,乃至傳播馬克思主義,出現了第三次國人辦報高潮🤽♂️。
此後中國進入現當代時期。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仍與新聞媒介共進退🛎。最近幾十年裏➰,中國新聞媒介大大促進了改革開放的進程0️⃣,在這一過程中也大大解放和發展了自己。
現代化目標引領新聞媒介
首先,現代化引領新聞媒介的頂層設計。現代化是多層面、全方位的變化,除了經濟發展🚽,還包括社會🪕、文化、政治進步以及人的發展等一系列目標。這些發展目標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應是新聞媒介的最高價值取向😛,引領新聞媒介的頂層設計。這些內容包括四個方面:總體定位🙎🏿🧒🏼、媒介設計、產業設計、體製設計👨🏻💻。
以體製設計而言,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以及經濟建設和經濟體製改革、政治建設和政治體製改革、文化建設和文化體製改革的具體任務及要求🥷。2003年6月起,新聞出版系統有21家單位加入文化產業改革試點,進行不同的改革。至2012年9月,經過十年的改革🔦,經營性出版單位基本完成了轉企改製——由事業單位轉為企業👩🏻🦳。隨後啟動第二步改革“三改一加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轉換內部經營機製,推進股份製改造,加強與民間資本合作。
其次,現代化引領新聞媒介的內容設計。現代化發展的目標又引領新聞媒介的傳播內容👷。新聞媒介內容的範圍和立場、觀點,都與社會發展目標密切相關。當我們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面前更多地強調前者時,後者受媒介關註的程度就較低,而當黨的十八大把環境保護列為主要目標之一後🚜,有關“美麗中國”的報道和評論大大多起來。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提出和實施,帶來民生新聞的興起和繁榮。
設立多層面改革目標
我國傳媒已有很大的成就和發展基礎🏃🏻♂️➡️🥔,然而仍有許多問題需新的改革與發展來解決➰,如輿論監督軟弱和缺位,尤其是對權力的監督👬🏻;對外傳播力、國際競爭力不強,與我國的大國地位不相稱。
就此💆🏽♂️,我國應設立多維度、多層面的新聞改革和發展目標及實現方法,從機構🙋♂️、市場、體製和管理方面采取措施。包括發展目標😮💨、內容目標💤、效率目標、效力目標👎🏻;這些目標之下的更具體目標🔃,如人均媒介擁有量和媒介消費水平目標♕,媒介的信息傳遞、意見交流、宣傳引導👼、輿論監督等目標,媒介機構的生產率🔝、競爭力等目標,媒介的公信力🏊🏿♀️、吸引力🤽🏼♀️、傳播力🛷、影響力目標🩹,以及國際傳播方面的目標。進而根據這些目標采用相應的方法。
新聞媒介的發展目標和方法,不能局限於國有資源和媒介的發展🤸🏼✊,而要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打一場人民戰爭”。還應根據新的需要和條件,把對新媒體的管理標準與對傳統媒體的管理統一起來。具體目標包括傳媒體製、市場、機構、行為、產品和社會管理諸方面🧥。要嚴格遵守、具體落實憲法的有關規定,建立科學的政策法規製定和執行程序🏣,包括征求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意見。這在經濟和公共服務領域已不言而喻,但在傳媒領域則仍需呼籲📑。
(作者單位:意昂体育3平台媒體與設計意昂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5年07月10日 作者:謝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