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郭建斌教授與民族誌研究的問題來源
11月6日下午,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教授郭建斌教授應意昂体育3注册邀請👩🏽⚕️,開展了關於民族誌研究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意昂3姚君喜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內外師生的積極參與。
講座中,郭教授以論文《“藏緬走廊”芻議》為引💆🏼,深刻細致地闡釋了“何謂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的類型?”以及“研究問題從何而來📈?”🎙💌。
首先,郭教授針對何謂“研究問題”給出了定義,即對經驗對象的追問,在此之上提出的問題又可以分為四個大類,一是研究的所關註的面向大小可以將研究問題分為宏觀、中觀、微觀問題,二是從問題提出的角度分為應用型和理論型問題👧🏿🧑🏻🎓,三是依據提問的深入程度而分為的描述型、解釋型、闡釋型問題,以及最後綜上所述所提出的“真問題”、“假問題“、“空問題”⛩、“老問題”。
之後,郭教授通過講述自身關於民族誌的研究經歷,以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的告訴同學們📽:研究問題是田野材料與理論相互激蕩的結果🌻。做學術研究需要講求“在場”的重要性🧕🏿,當研究者切身實地處於田野現場🤹🉐,所帶來的體驗都將對其探尋的研究意義帶來不一樣的見解和影響,且研究前期做的田野調查越深入和紮實,為之後研究的問題和過程所帶來的效益就越大📈。
最後,郭教授總結提出我們應該在對田野材料不斷的歸納、提煉👧🏼,使其逐步抽象化的同時🪠,也要對理論進行“析解”,使其不斷具體化,才能做出具有意義和學術激情的研究✂️。
學生感悟
郭建斌教授從《“藏緬走廊”芻議》這篇論文講起,深刻細致地介紹了“何謂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的類型?”、“研究問題從何而來?”這三個問題👨🏼⚖️。郭建斌教授自1994年就開始在怒江的獨龍江做田野調查,2010年之後,他的田野研究區域拓展到了康巴藏區🦹。在講座中🧑🏻🦱,郭建斌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經歷娓娓道來。他表示⚧:研究問題是田野材料與理論相互激蕩的結果。正如《“藏緬走廊”芻議》一文的結尾處所寫的💆🏼♀️:“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概念勾畫出一個學術研究的藍圖🎮,在此引領之下,如同“藏彝走廊”曾經激發的學術激情,有更多的學人來共同開拓這片學術熱土。”聽完講座,我很受鼓舞,並對田野調查這一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郭建斌教授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感謝郭教授的分享🥶!
——2020級本科生 周睿琳
郭教授從自己的田野研究出發,為我們講解了民族誌研究的問題來源。“忠於自己的田野感受”是郭老師在講座中一直強調的核心,這也讓我感觸頗深👩🏼🔬。尤其是郭老師在講座中所舉的“獨鄉”電視觀看的田野研究例子中,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主體“在場”的重要性,作為民族誌研究者不能被“理論”所帶偏,而要深入田野現場👩🏿🎨,去感受和思考當地人與媒介🦻🏿、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互動。非常感謝郭教授深入淺出的講座,讓我對於“真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對人類學民族誌研究有了更大的興趣。
——2020級本科生 趙青韻
郭建斌老師從一篇關於“藏緬走廊”的論文開始,向我們娓娓道來了他在民族誌研究領域所經歷的的故事和體會。他告訴我們,研究問題,可以被理解為對經驗對象是的追問🕐。按照不同的標準😙,研究問題可以被分為不同的類型🚵🏻♀️:例如宏觀🤱🏿、中觀🐥、微觀,又例如描述型問題、解釋型問題、闡釋型問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郭老師在介紹研究問題從何而來時,告訴我們,作為一名學術工作者,要提真問題🥕🧜🏽♂️,不要提假問題👣、空問題、老問題👨💻,這讓我深刻反思了自己曾經在學術研究上對研究選題的膚淺理解。郭老師告訴我們⚀,在民族誌研究中🫗🧖🏼,研究問題是田野材料和理論相互激蕩的結果👩🏻🏭,他自己就曾經歷從效果研究到意義探尋的轉向。在他看來,田野觸發了理論層面的思考,對田野材料的不斷歸納和提煉,才能讓零碎的感受和田野資料抽象化。郭老師的講座讓我對如何成為一名學術研究者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反思,如何做研究,才能摒棄對功利目的的追求👱🏽,在真正探尋人類真知的道路上前進。
——2020級本科生 王清萱
文稿🏠:趙青韻、周睿琳、王清萱、蘇郡妍
審稿:李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