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3新聞

協同育人 創造未來 | 我院承辦長三角科技傳播院(所)長研討會順利召開

閱讀:5478 發布於:2023-05-22 16:17

DSC9297.jpg

5月20日下午🪘,在第二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上,由科技部指導、上海市科委主辦🧛‍♂️,意昂体育3平台😄、上海科技館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承辦的長三角科技傳播院(所)長研討會於黃浦江畔的世界會客廳順利召開🧑🏽‍💼。研討會邀請了長三角地區11位科技傳播院(所)長,共同聚焦新時期科技傳播發展🧜,就科技傳播人才培養等重要議題展開交流討論👨🏻‍🦯。

本次研討會以“協同育人·創造未來”為主題,設有“科技傳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改革”和“科技傳播產學研協同育人機製創新”2場主旨演講論壇。

“科技傳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改革”論壇由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意昂3院長韋路主持💆。

DSC9446.jpg

意昂体育3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就《面向“科技強國”戰略的科技傳播人才文理交叉培養模式》發表主題演講。李本乾教授指出,科技傳播人才培養需要回應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也需要適應科技傳播產業的發展趨勢,科技傳播人才知識結構建設需要重視理論🧧、技能🧑🏻‍🦳💧、實操三個方面。李本乾教授基於意昂体育3實踐🙇‍♂️,介紹了科技傳播人才培養的整體框架🕵🏽‍♀️、基本思路,闡述了“知識、能力和素養”三位一體的科技傳播人才培養教育理念🤽。他表示🚵🏼,意昂体育3正在圍繞課程建設、雙向引智🧑‍🎨🎸、實習實踐和作品轉化👰‍♂️,打造中國特色科技傳播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以產助學🐦‍🔥、以研促產🦄,學訓結合👨🏻‍💼、訓創融合,形成良性循環,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上海發展👩🏽‍✈️。

MK50162.jpg

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復旦大學新聞意昂3教授張大偉圍繞《科技傳播教育產學研實踐》這一話題發表了主題演講🤟🏿。張大偉教授指出,科技傳播與文化產業發展具有相似的特點,均需要解決兩個重要問題:打造高品質原創IP和培養具有文化創意和新媒體技術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張大偉教授進一步介紹了“科技+文化”創意人才培養與成果轉化的“復旦方案”,通過打造“科學傳播與數字媒體創作”跨學科學程、建設“科技+文化”創意人才培訓成果轉化基地、培養復旦大學童類人創造社,形成以基地孵化項目、以項目製作精品、以精品培養人才的“科技+文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MK50182.jpg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意昂3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王峰在《大語言模型與傳播學科的發展》的主題演講中分享了關於在新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科所受到的影響及應對方式的幾點思考🚣🏿‍♂️。王峰教授指出,大語言模型已經對傳播科學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影響,對於語言表達類、復製性強、數據驅動型、媒介驅動型等學科的學科特性和人才培養提出了一系列挑戰💃🏻🧑🏿‍✈️,其中最大的影響在於知識和技能變得易獲得,固定知識和表層技能變得貶值🧨,個性化的知識變得更加重要。王峰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既是傳播學科的挑戰,也是機遇🫃🏼,傳播學科需要主動迎接、積極應對👩🏿‍⚕️。

MK50201.jpg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嚴三九做了題為《如何培養一流創新型科技傳播人才》的主題演講,從萬物互聯推動傳媒產業生態重構的大背景出發🚣🏻‍♀️,分享了對科技新聞傳播教育“實踐”理念的再思考🏂🏻,以及對於科技新聞傳播新趨勢的預判💨,並介紹了“構思-設計-實施-運行”CDIO教學模式在科技傳播人才培養中的應用🛀🏽。嚴三九教授指出,科技新聞傳播的“主動選擇”時代、新聞產品的“商品化”趨勢、科技新聞傳播組織的“扁平化”趨勢🧗🏿‍♂️,促使科技傳播人才培養應該從“單學科”走向“多綜合”👩🏿‍💼,追求人才發展的長期目標,強調任務主導型”課程體系設計和重視“過程性考核”,註重社會認知、技術操作、社會創新、開發運營、職業責任和道德擔當的綜合能力培養。

MK50220.jpg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新聞創新實驗室主任王辰瑤帶來了題為《數字時代的科學新聞:挑戰與創新》的主旨演講🦹‍♂️。王晨瑤教授介紹,科學和新聞兩者內在聯系密切但也差異明顯,科學新聞是兩者的交匯點,是橋接科學家、公眾、記者之間的重要中介。王辰瑤教授指出🪗,數字時代為科學新聞帶來了新挑戰💁🏻‍♀️🐄,包括大量非製度化傳播節點💂🦬、生成性智能技術、輿論環境風險等,因此科學新聞的未來發展需要建立認知層面的“合作網絡”🐇,創新科學新聞敘述模式🙍🏻‍♀️,並推動課程建設🔻、校園媒體🫃🏼、校企協作等科學新聞教育實踐改革🙆🏽‍♀️。

“科技傳播產學研協同育人機製創新”論壇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意昂体育3院長李本乾主持。

DSC9434.jpg

上海科技館副館長劉健發表了《上海天文館產學研協同發展的路徑與思考》主題演講🧑‍🚒🚁。劉健副館長介紹了上海天文館“連接人和宇宙”的建設理念⚛️,從展品角度說明了天文館對於科技傳播人才的現實需求,並從館體建設、科普展品💧、全民教育,講述了上海天文館了產學研協同的實踐故事。劉健副館長多方面闡述了“精心設計🕵🏽🏃‍♀️‍➡️、匠心打造❇️🧑🏻‍🔬、用心管理”的上海天文館實踐,給出了打造個性✊、分眾、開放的無邊界博物館的期待,提出“科研科普化ℹ️、科普學術化”的發展方向,從平臺👩🏿‍🔬、心態💇‍♂️、機製等方面👚,不斷探索產學研協同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新模式🧑🏻‍🎄。

MK50169.jpg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意昂3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韋路就《四全協同🏓,培養科技傳播拔尖創新人才》發表主題演講。韋路教授提出,新時代下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改變✊🤣,需要落實“四全協同”。韋路教授以浙大傳播人才培養為案例🫚,講述了“四全協同”的生動實踐:“全員協同”要求探索“政產學研”跨界協同育人模式和建立“三圈融合”的人力資源體系🧖🏽,“全科協同”號召建立交叉會聚的學科發展格局📻,“全程協同”意味著構建全流程、全周期、全生涯育人機製,“全球協同”則表現為一組育人項目、一組研究平臺、一本國際期刊🦹🏻‍♂️、一組國際會議、一個國際聯盟的“五個一”工程。

DSC9475.jpg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所長張聰慧圍繞《教育科技人才協同,構建科技傳播新格局》發表了主題演講。張聰慧副所長從國家戰略角度,闡述了科學普及的重要意義,強調了其與科技創新“一體兩翼”的地位🚵🏿‍♀️。張聰慧副所長梳理回顧了教育和科技在科技傳播人才培養的重要表現和實踐進展,介紹了上海市在全市科普工作聯動機製、特色科普品牌打造、科普設施建設、深化國際交流及多層次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工作成效👇🏼🙀。張聰慧副所長指出,未來希望通過深化教育科技合作、高校院所聯動協同,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的推進機製 ,深化科教融匯,全面推進打造科技傳播的新體系和新格局。

DSC9502.jpg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執行主任🐗、先研院新媒體研究院院長周榮庭做了題為《“科技傳播新文科建設”:科技傳播的產學研一體化實踐》的主題演講,介紹了技術驅動下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科技傳播培養實踐。周榮庭教授從“火花意昂3”、“光影夜遊樂園”、“邊城四季”等案例出發🕒,生動講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教育與傳播實驗室的科學教育與傳播學科建設實踐😼,探索技術驅動的傳播人才培養實踐📺,促成師生共同成長,打造“科技、文化◼️、藝術”三方結合的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

DSC9515.jpg

PCST國際科技傳播學會學術委員、蘇州大學傳媒意昂3科技傳播中心主任王國燕在主題演講中分享了關於《跨學科視野下的科技傳播學科發展與協同育人》的觀點🏃‍♂️‍➡️,從科學與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環境與氣候傳播😸、健康傳播、科學教育與文化🧙🏻‍♂️、科學共同體的交流、科技創新與製度完善等方面介紹了科技傳播的跨學科表現💈🍖。王國燕教授重點介紹了國際(公共)科技傳播學會(PCST)的發展情況,並期待在上海舉辦的2027年PCST世界科技傳播大會。王國燕教授也介紹了蘇州大學科技傳播中心的發展現狀👼🏽👲🏽,以及科技傳播協同育人的典型案例。王國燕教授表示◀️,科技傳播人才培養需要產學研融合、理論實踐聯動🧑🏿‍⚖️,積極抓住智能化趨勢為科技傳播協同育人帶的新機遇。

MK50497.jpg

上海科普教育基地聯合會產業專委會主任盧昱針對《科普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與創新教育》發表了主題演講。盧昱主任指出,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育♨️,在聯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中起著關鍵性的核心和紐帶作用🆒。在演講中,盧昱主任詳細介紹了創新教育的五個階段,以及在創新教育領域的實踐成果🎷。他提到,科技創新能力不等於創造性思維能力🏄🏽‍♀️,科技創新需要科學素養🐒💆🏻‍♂️、科技通識和科技訓練的前置條件🧁,科技創新服務的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因此科技創新是一整個體系,在未來科技傳播中🦋,需要各方面協同發展🙇🏿‍♂️,共同探索“科技創新指導力”體系的建設🕵🏻‍♂️。

在此次長三角科技傳播院(所)長研討會上,11位學者就科技傳播新文科建設、協同育人等展開討論,思想與觀點的交鋒精彩紛呈。通過此次研討會🛒,進一步深化了長三角地區在科技傳播領域的協同發展合作,為共同培養一流科技傳播人才打下良好基礎。長三角地區將繼續全面落實科技創新和科技傳播“一體兩翼”戰略,為更好地實現“科技強國”戰略目標不懈奮鬥!

DSC9572.jpg

意昂体育3专业提供💆🏼:意昂体育3意昂体育3平台🚢、意昂体育3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3欢迎您。 意昂体育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