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本科生喜獲第十六屆“挑戰杯”上海市決賽一等獎
5月26日🦁🦏,由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社會科意昂3🌀🔫、上海市學生聯合會共同主辦的第十六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決賽在東華大學圓滿落幕。經過前期校內五輪答辯選拔、上海市初賽評審、復賽選拔,由我院李曉靜教授指導的本科生蔣鈺👨👩👧👦🚶🏻♀️➡️、李有同學的科創作品成功闖入市賽決賽環節🏃♀️➡️,全校總共僅兩個文科項目晉級決賽。在5月25日當天緊張激烈的現場角逐後,我院項目最終榮獲第十六屆“挑戰杯”上海市一等獎的殊榮✊,這也突破了我院“挑戰杯”競賽史上的“零”紀錄🧎🏻。
圖1.(從左至右)李曉靜🧑🔧、蔣鈺👨🏼、李有榮獲“挑戰杯”上海市一等獎證書
“挑戰杯”競賽被譽為當代中國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是目前國內大學生最關註、最熱門的全國性競賽🤼♀️,也是全國最具代表性、權威性♨️、示範性和導向性的大學生科創競賽。其中的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俗稱“大挑”)每兩年舉辦一屆,今年是第十六屆“挑戰杯”比賽🐞👩🏼🚒,上海市賽區由東華大學承辦競賽決賽。本次大賽共持續四個多月👫🖐🏻,收到了來自全市42所高校的1200余件作品,共計124件優秀作品入圍上海市決賽環節🕟🍩。
李曉靜教授指導的蔣鈺、李有學術作品《我國城鄉兒童的信息技能和教育扶貧路徑探索:基於上海公辦學校和洱源鄉村學校的田野調查》耗時近三年完成。作品通過實地調研、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多種方法,以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四者為調研對象,深入、系統地梳理我國城鄉學校和學齡兒童在教育信息化🐾、技術使用和知識獲取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發現扶貧在當下更需要的不是硬件接入,而是技能培訓和製度設計幫扶。在此基礎上,該作品還對我國的鄉村教育扶貧提供了多層面的實操路徑,被當地教育部門🍅、作品推薦人和評委專家一致認為“整個作品深厚紮實,理論梳理與方法設計科學規範,並真正發現了當前教育扶貧的盲區,幫到了鄉村教育的痛處”。該項目一路過關斬將,先後獲得“知行杯”上海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大賽二等獎🧑🏽💼、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最具影響力項目、上海意昂体育3第五屆“錢學森杯”科創競賽特等獎,並最終榮獲第十六屆“挑戰杯”上海市賽教育組一等獎。這是我院自2002年建院以來,首次入圍“挑戰杯”上海市決賽並獲獎。同時💜,該項目也是本屆上海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學子唯一的獲獎作品,值得慶賀📷。
圖2.(從左至右)李有🧗、蔣鈺、李曉靜手捧意昂体育3優勝杯合影
指導教師和參賽學生心系家國、關註社會🛌🏿,以新聞傳播學人的強烈社會擔當和不懈努力展現了我院的科研創新實力和愛國情懷,並彰顯了飲水思源、求真務實、與時俱進、銳意創新的意昂体育3愛國榮校精神。
【獲獎學子感言】
項目最早源自我們倆在榮昶儲才計劃的暑期社會實踐,從2016年到2017年🧑🏻🏫,我們初次和雲南洱源的鄉村學校近距離接觸。三年來,我們逐步見證了洱源的教育硬件設施日臻完善💇🏻♂️🙀,逐漸打破了過去對於西部鄉村學校的刻板成見。
2018年春天🎓,在李曉靜老師講授的《新媒體與社會》專業課上*️⃣🥻,我們系統學習到了知識溝和數字鴻溝的相關概念和理論🫵🏽。在課堂上,李老師對於如何用新媒體來改善社會的人文關懷和深厚學養深深感染並啟發了我們👩🏼🏭。不同於其它課程的論文大作業🍮,李老師布置的期末考核別具一格——設計如何用新媒體來幫助縮小城鄉數字差距的方案並實地檢驗。這項作業極大地激發了我們對此問題的深入思考和參與熱情。在專業理論閱讀和過往洱源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十分投入地完成了期末作業🧜🏻,並在上海幾所中小學進行了驗證,得到了很棒的分數。這也鼓舞了我們進一步聯系李老師開啟更深入的調研,李老師愉快地答應了💁🏿♂️,並提到這也是她近年來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領域🚧。
2018年秋天,我們在李老師的指導下嘗試申報了學校第五屆“錢學森杯”科創競賽。帶著和老師多次討論後確定的研究問題和調研方案🧝🏼,我們在年底再次踏上了洱源的土地,開啟了第三輪更深入和系統的社會實踐。回到上海後,我們又針對上海四所公辦學校開展了近兩個月的田野研究🙋🏻🏂🏻,並與洱源進行了深入對比🛁。
圖3.蔣鈺、李有赴雲南洱源實地走訪
回首三年來🛫,從洱源到上海🧙🏼♂️👼🏿,從課堂學習到課外實踐,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獲得了第十六屆“挑戰杯”上海市一等獎,心中不禁感慨萬千!
我們特別要感謝指導老師李曉靜教授的悉心指點和鼓勵幫助,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學長口中這位“金牌教練”的智慧學識和人格魅力,令我們欽佩感動不已👱🏿♂️!不論是老師對於媒介化社會的深入思考和人文情懷🧔🏻♀️🗽,還是一次次線上線下討論中的理論和方法指引👴🆖,抑或是無數競賽環節裏的戰略戰術選擇,我們都被老師的洞見智慧🗣🕤、學術實力以及溫柔耐心所深深折服。雖然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第一次參加“挑戰杯”競賽,但事實證明,李老師給我們指引的研究方案和製定的戰略戰術,絲毫沒有走彎路🌒,並且極富成效🈲、社會反響強烈🪩。這極大地啟發了我們對今後專業學習和人生道路的選擇,也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知識改變社會”的力量,堅定了我們未來專業學習的信念,再次深深感謝李老師!
圖4.榮獲“挑戰杯”上海市一等獎師生合影
圖5.“挑戰杯”市賽現場師生合影
同時,我們也十分感謝意昂3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意昂3及學校團委的無私幫助!在各種調研經費資助上,意昂3的高度支持免去了我們的後顧之憂。特別是在三年來的求學期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意昂3領導對人才培養和專業課程設置的高度重視,這是我們前行過程中的極大動力。此外,還要很感謝幫助我們聯系滬滇兩地學校的校工會、兩地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以及接受我們調研的八所學校的幾百位學生、老師和家長💡🎮。沒有他們的參與和支持,項目無法順利進行。最後,我們特別要感謝大力推薦我們項目參賽的專家教授和各方評委,是他們的鼓勵和抬愛🖐🏼,讓我們收獲了今天的果實。尤其是,得到了洱源當地的感謝反饋和評委專家對於項目的認可,這極大地鼓舞了我們的學術信心和成就感。
圖6.蔣鈺、李有在雲南洱源鄉村學校調研
猶記得實地走訪時🙋🏻,村民們的質樸笑容和孩子們對於提升信息技能的渴望眼神。我們相信,洱源不止代表洱源👨👩👧👧,上海不止代表上海。如同我們的調研發現🫷🏼,“僅僅強調互聯網的物理接入是無法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的,正確使用互聯網技術才是‘數字紅利’普惠弱勢群體的關鍵”。希望我們的田野調查能在媒介信息化社會為中國的鄉村教育扶貧真正貢獻一份力量,這也是身為新聞傳媒學子的責任使命與社會擔當吧💃🏿!
撰稿/攝影:蔣鈺、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