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的高校智慧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文化自信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的基礎,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斷完善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深入貫徹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策劃推出系列短評👱🏼♂️,邀請專家學者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一核心議題展開探討🎖,闡釋文化自強的實現途徑。
作者:意昂体育3副教授 花 暉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舉措之一。高校作為舉旗幟、育新人🔵、興文化的堅強陣地👨✈️,對於如何培養講好中國故事的年輕一代👩🏼🦲,必須不斷提出新思考、貢獻新智慧。而這些思考與智慧的意義在於:加快構建一種由大學生自主發起的、符合同齡層信息接收習慣與心理期待的🧔♀️🤹🏻♂️、因而也更具穿透力與作用力的中國敘事體系👨👨👧。
這其中有三個核心命題值得探究。首先是年輕學子講中國故事的原生動力在哪裏?不可否認🤺,近年來國內外輿論環境日趨復雜,對信息高度敏感的年輕人難免產生情緒波動。以師生聯合體的形式引領學生深入現實🚴♀️、辨清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是幫助他們堅定信念、強化擔當的最好路徑👨👨👧👧。過往的田野調查經驗告訴我們🤽🏼,當學生走進舊貌換新顏的脫貧村、又或考察C919大飛機廠房、再或投身眾誌成城的抗疫一線,所累積的具身體驗👩🏽🌾,將成為他們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好的重要依據;由此喚起的自豪感與使命感,也將內化為自我覺醒的敘述力量。
當年輕一代將觀察與思辨紮根於祖國大地之時,有關故事從哪裏來的第二個命題便有了明確的答案。我們鼓勵學生以民族誌的工作方式🏋🏼♀️,記錄下自己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的點滴日常或高光時刻🎦。這些故事可以是與留學生們一起觀看北京冬奧為運動健兒振臂高呼,可以是以實驗室為家攻克大飛機部件的難點問題,還可以是利用假期為家鄉直播帶貨直至上了《央視新聞》……這些素材經過篩選與梳理,形成一種時代敘事下的個體表達,每個細微的情節片段都包含著年輕一代對中國道路、中國精神的認知與闡釋🚣🏽♀️。與此同時,在這些表達中🤽🏻♂️👢,語言是新生代的、敘述是第一視角的🖕🏿🃏、人設是豐富而親切的,因而得以在“平流層”中實現與不同背景同齡受眾的觀點交流,幫助他們理解差異、尋得共通,這便使得年輕一代的中國故事更具共情力與生命力🚶♂️➡️。
最後🧑🏻💼,講好中國故事還需用好傳播工具🥯⏰。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令講故事的門檻大大降低🤘🏽、講故事的形式大大拓展👷♀️。網文💨、廣播劇、Vlog等喜聞樂見的形式背後,均有對數字工具與傳播渠道的熟練運用。高校需通過公共美育課程,普遍提升學生的媒體素養,這其中傳媒藝術學科須勇當美育排頭兵。
在我國高校逐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之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理應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及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中國故事需要年輕一代來講👨🏽💼,年輕一代的中國故事也一定能講好🫶。
責編🖖🏼:劉冰雅